12月30日,合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合肥大剧院开幕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,预计,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.6%左右,经济总量再跨千亿台阶、突破1.2万亿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.4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7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实现负转正,进出口总额增长8%左右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.3%左右,多项指标增速居全国万亿城市前列。
近年来,合肥市综合实力、创新能力、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都得到极大提升。报告指出,2022年,“芯屏汽合”“急终生智”集聚发展,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,排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十一位。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84%,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,工业投资增速、新增规上企业数创十年新高。
同时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明确了2023年合肥市的发展蓝图。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:生产总值增长6.5%以上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%以上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左右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%左右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%左右;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全社会研发投入3.6%左右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;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;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。
据了解,新的一年,合肥市将全力扩大有效投资。实施20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,实现投资4500亿元,谋划储备一批“两新一重”、城市更新、综合交通等领域重大项目。
科技创新方面,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。提升能源、人工智能等六大研究院运行效能,开工建设先进光源、量子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,全力打造未来科学城。建成未来网络合肥分中心,加快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工程,启动建设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。加快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园,打造“世界量子中心”。
同时,优化创新创业生态。2023年,要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,推进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与科大硅谷融合发展,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创新中心、离岸创新创业中心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实施“万家高企”培育增效三年行动,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以上,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万家,培育科技型骨干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100家以上。
在更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,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提到,合肥要优化“16+N”重点产业链布局,加快壮大新型显示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,力争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成为第二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。深入实施“千亿”产业攻坚工程,电子信息产业迈上3000亿,新能源汽车产业跨上2000亿,光伏产业突破1500亿,装备制造产业实现1200亿,节能环保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和大健康产业突破500亿。
在交通领域方面,2023年,合肥市将实施大建设重点项目1800个、投资超1100亿元。全面推进“1155”大交通计划,提速建设合新高铁、新合肥西站,开工建设合新六城际、北沿江高铁合沪段。建成沪武高速无岳段、双凤互通立交,加快大外环北环线、西环线建设,力争开工南环线,新增高速里程90公里。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和2、3号线延长线,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。
在民生领域方面,扎实开展十大暖民心行动。新建中小学28所、幼儿园52所。高品质建设“一湖一园一廊一城”世界级文旅新地标,市中心图书馆、科技馆新馆开馆运营,市博物馆、骆岗音乐厅开工建设,建设100个艺术空间、100个全民阅读点。实施全民快乐健身行动,新建3个体育公园、400个全民健身场所。(央广网 鲍玉婵)
|